top of page

曾侯乙编钟和青铜音律


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78年在湖北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称为“稀世珍宝”。

编钟是中国古代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衰至秦汉。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在古代主要是由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这篇文章,我主要想回答三个问题,他们分别是:

1. “一钟两音” 的音调为何失传?

2. 古代人“如何把握音准”

3. 古代人“如何调节音色”

编钟之所以如此独一无二,其实主要是因为它们中的每一只都可以奏出两个音。也就是说,敲钟的正面和侧面的音律是不一样的,有点像弹钢琴的时候,do 和 旁边的降F调。而这,就是史料记载的“一钟双音”,是先秦编钟铸造的核心技术。

那为什么3000年的古人要设计 “一钟双音” 呢?

其实这是有省钱的因素考虑的。《国语》里面讲到,西周的时候,周景王要铸造一套大钟,有一个叫襄穆公的劝他不要造,说:“造哪样造?是不是要把国库搞空!?” 由此可见当时金属的贵重。而正是因为这种金属的贵重,工匠们的 “一钟双音” 也就变成了有意而为之的设计。我们试想想,如果每个钟都可以当两个音来使用的话,八个钟相当于十六个音。那么,这也会是一种相当省钱的方法。而随着秦始皇横扫六国,青铜时代结束和丝竹乐兴起,先秦编钟 “一钟双音” 也逐渐失传

宋徽宗朝所铸“大晟”编钟

宋朝时,徽宗赵佶有感全国音律不齐的混乱状况,专门命人制成大晟钟来规范音律。遗憾的是此钟也只有一个音。而制于乾隆年间的黄金编钟追求奢侈豪华,虽以昂贵的黄金铸成,却也没有实现 “一钟双音” 。

乾隆朝金编钟

那为什么先秦之后的编钟再也不能实现“一钟双音”?通过对不同编钟的对比,研究人员发现原来“一钟双音”的秘密在于其编钟的结构,也就是筒瓦型

筒瓦型的结构使得编钟发声时有两种震动方式。乐师在敲击钟不同部位时,乐音交叉传播,也就发出了两种不同的乐音。宋徽宗的大晟钟和乾隆的金编钟,钟体变成了圆形,自然也就再没有出现 “一钟双音” 的奇迹。

那么,3000多年前的人是如何把握音准的呢?今天我们有专业的仪器进行调试,古代人其实也有专业的仪器,那就是“五弦器”。而编钟调音主要是靠弦乐器去实现的。五弦器是一种专门为调编钟的音高的标准器。文献记载叫“均钟”。

曾侯乙墓出土的五弦器

那古人又是如何调节音色沉闷还是清脆呢?根据对编钟化学光谱的研究,我们才了解到原来编钟里铜、锡、铅的比例,包括其他微量元素的含量,也就是这种合金配比是和音色直接相关的。根据合金的原理,纯铜比较软,发音不好听,不适合做乐器。而当里面增加了锡和铅的时候,音色增加了,音乐性能也改良了。当锡的成分过了,铜的质地就会变硬,乐器就会容易碎裂,声音也不会柔和圆润。所以编钟里是存在一种完美合金配比的。

原来3000年前的中国人早就已经熟悉掌握了这种黄金配比。

关于编钟的三个问题就回答到这里了。想感受一下3000年前周天子时期编钟演奏的,请点千古绝响 《曾侯乙编钟之声》,我个人觉得《楚商》一曲最美妙哈~~~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