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观展指南
- 石桥君
- Oct 9, 2017
- 14 min read

来到西安,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不得不去之地。第一次听到历博,很多外地游客常常会惊讶于为什么很多人都会推荐他们去一个博物馆,这好像有点违背旅游“套路”。旅游除了造访名胜古迹、青山秀水,很少会把“博物馆” 放进to-do list上的。
还会让游客惊讶的还有,这个博物馆叫陕西历史博物馆,而不是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位列中国四大博物馆其一,每日到馆人数近万人,人多得像火车站。如果不带好一本参馆指南,一天下来,精疲力尽,不但看不出什么名堂,还会遇到以下这些头痛的问题:
1. 排队排到屎。陕历博入馆按季节分,大约都在9点到9点半之间。而入馆游客从7点到7点半就开始排队了。即使早上8点半左右到,面前已经有长长的队伍等待着你。
2. 排队等讲解员等到屎。终于入馆了,哎呦诶,看不懂找个讲解员吧。万万没想到啊,每日陕历博当值讲解员40人,每位讲解员每次可带10人,基础展览馆讲解1小时收费100元。特设馆每个馆讲解每次50元,大约半小时。
而入馆参观者1万余人,我就算讲解员不拉不撒不喝水不休息不吃午饭,也只能解决3200人的需求。还有很多人用App听讲解,租讲解器。但是毕竟没有指明重点文物,而输入序列号听讲解这种事情本身还需要参观者分清楚重点。
排队拿号等待30分钟到1个小时才等得到讲解员。而大唐遗宝馆和唐代壁画馆的讲解,还需要重新排队,再等个半小时。很多人等不到没办法只有自己看了。
3. 馆内不设快捷支付手段。不管是讲解器、讲解员,还是买票入馆,只能使用现金。现在大家兜里都只有微信、信用卡和零散钱,好不容易入馆被“只收现金”搞一遭,急得冒汗,到处找人微信转账换现金,这种体验也是很醉的。
客官莫急,我写这篇文章就是来为大家解惑的。
首先,来个大招,入馆最容易的方法不是去排免费入馆的票,等上两小时。而是面对陕历博正门右侧,有卖大唐(何家村)遗宝展的30元一张的特设展入场票。买了这个特展票就可以直接入博物馆大门了,不仅可以看大唐遗宝的金银器,还可以参观常设展馆。省时省力。我在陕历博遇到太多人,都不知道大唐遗宝的门票原来是在博物馆外才能买到的,更不知道原来常设展览是不用排大长队,花30块就可以看到的。
壁画馆入场每人每次300元,也是同理。买了票,就可以直接去看壁画+常设展览了。X程上还有卖那种300元包基本展览+大唐遗宝+壁画馆的大全套通票,我觉得更划算的。
而所有的这些都只不过是为了看上国宝,今天我们就来梳理一下有哪些国宝是必看的?国宝们又都在哪个位置?文物背后的故事又是什么?
陕历博的商周青铜器、唐三彩、唐代金银器和唐墓壁画,都是十分精美又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其中有18组国宝级文物,可以说是,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第一展厅 — 陕西古代文明

入馆后, 看到大厅内的狮子往里走,就是第一展厅。主要介绍的是从史前文明115万年前蓝田猿人到秦朝这一段时期的文物。在这一展厅,主要有两件国宝。
第一件国宝:多友鼎

一句话概述:西周晚期,陕西出土的铜鼎中铭文最长的一件
位置:第一展厅第二单元“凤鸣岐山”
特点:这个貌不惊人的青铜鼎内有279个字,揭示了一段尘封了近3000年的历史。
来源:鼎内反复8次出现多友这个名词,学界认为多友就是这个铜鼎的主人,于是被命名为多友鼎。
公元前858年,西周的第十代君王姬胡继位,即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周厉王。在他统治期间,繁盛一时的王朝逐步走向衰落,内忧外患。猃狁是当时的少数民族,常在今天甘肃一带活动。西周和猃狁的战争频频发生。常年征战,使得周朝士兵有家难归,无处安歇。而多友鼎则记录了周朝与猃狁交战的一次艰难胜利。有一年,猃狁侵犯京师,厉王派大将多友回击,共打了4次打仗,缴获战车127辆,将猃狁逐出了周境。厉王赐予多友100钧青铜(一钧≈15kg)作为重赏。多友为了纪念这件事情,便铸造了我们面前的这件多友鼎。
第二件国宝:五祀卫鼎

一句话概述:一桩被记录在青铜器上的土地官司
位置:第一展厅第二单元“凤鸣岐山”
特点:鼎内207个字,记录了3000年前西周时期的一场土地官司,对于研究西周社会经济和土地制度具有重大意义
来源:五祀指的是第五次祭祀
这个鼎是周恭王五年(公元前1014年),由一名叫裘卫的人铸造而成。当时的裘卫和邦君厉,因交换土地而产生了纠纷。事情的起因是裘卫要用自己的五田交换邦君厉靠近河川的四田。邦君厉先是答应换地,后又违约。于是裘卫只好向王室大臣报告。经查实确有此事,之后王室大臣交代三有司和内史等官员,亲自到现场勘探田地和划定范围。裘卫遂铸鼎将整个事件的过程用铭文记录了下来,为后人记录了西周时期的土地交易制度。
古人把发生重大事件用文字的形式,铭文铸造在礼器上。有告慰祖先,请众神作证的含义。裘卫铸造五祀卫鼎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
BUT,这场土地官司显然有更深的历史背景。古代时,百姓并没有土地的所有权,全国土地都归国王或帝王一人所有,正如诗经中提到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周武王确立土地分封制度,其实以裘卫的资历根本没有资格得到分封。原来裘卫的裘是官职,卫才是他的名字。裘是古代为王室管理裘皮的小官。而裘卫通过一些手段拥有了一些私有的土地,并成功完成了一次土地交换。这反映出西周中期已经有一些土地被私人所有,但土地的转让仍需王室大臣的认可,并且当然的贵族显然已经默认了这样的制度。也就是说,周武王创建的制度名存实亡。
第二展厅 — 大汉雄风

从第一展厅出来,从左手边上楼,就可以进入第二展厅了,主要展示两汉与魏晋南北朝的文物。在这一展厅,主要有三件国宝。
第三件国宝:皇后玉玺


一句话概述:迄今发现的最早,也是唯一的汉代皇后玉玺
位置:第二展厅一进门,台阶之上的独立展柜
特点:唯一的一枚西汉帝后玉玺
来源:1968年,咸阳的一名小学生在路边捡到,其父送至博物馆。
这是我国迄今发现唯一一枚汉代皇后玉玺,非常珍贵。这枚玉玺通体为新疆和田羊脂玉所作,上刻有一螭虎,象征王权。有人认为该玺为吕雉(吕后)所用,但目前尚存在争论。
文革期间,江青听说在陕西发现的“皇后之玺”是吕雉之物,派人将玉玺从护送去京。江青见之如获至宝,迟迟不还。直到粉碎“四人帮”之后,这方“皇后之玺”才得完璧归赵返还陕西省博物馆收藏。
第四件国宝 — 鎏金银竹节铜熏炉

一句话概述:未央宫的原物,汉武帝姐姐的熏炉
位置:第二展厅一进门,台阶之上的独立展柜
特点:通体鎏金鎏银,竹节,博山炉
来源:原为未央宫的物品,汉武帝将该熏炉送给姐姐平阳公主。后者嫁给了西汉名将卫青
熏炉是古人用来焚烧香料的用具,中国自古就有熏香的习俗。战国时人们就在室内放置各种熏炉,焚香一方面可以净化空气,另一方面从熏炉中冒出的袅袅香烟使人感觉就像进入了飘渺的仙境,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熏炉文化。
熏炉上端是博山炉,汉代常见的熏炉造型。博山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仙山。中有五节长柄,虽材质为铜,但做成竹节的样子。下方底座上有两条龙,张嘴咬着竹柄,竹柄上有三条龙,用头顶着博山熏炉,而熏炉一圈的花纹上,还有四条龙。共计9条龙,9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
第五件国宝 — 西魏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

一句话概述:中国最牛老丈人的26面煤精组印
位置:第二展厅,魏晋南北朝时期,安伽墓后面的独立展柜
特点:煤精石刻制的印章,共26个面,其中14个面刻有文字。
来源:中国最牛老丈人独孤信的私人印章
汉朝结束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民族融合的时期 —魏(曹操)晋(司马懿)南北朝,五个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入主中原,促使民族融合。
独孤信,中国古代十大美男子之一,鲜卑族人。独孤信虽然没有建立自己的王朝,但是他与北周、隋、唐的关系十分密切。他有七个女儿,六个儿子,而七个女儿中有三个女儿都嫁给了皇帝。他的大女儿嫁给了北周明帝宇文毓,七女儿嫁给了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四女儿嫁给了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父亲李昞。
从印文上可以看出,独孤信至少同时担任了大司马、大都督、刺史、柱国等多个官职和爵位。北朝虽然经历了多次的王朝更迭,但是独孤信作为三个王朝的老丈人,权倾朝野。其所任官职十分之多,这就是为什么他会需要这枚印章的原因了。
第三展厅 — 盛唐气象

参观完第二展厅,出门正对面就是第三展厅,这里主要展示中国古代最辉煌的隋唐时代,以及唐以后的碎片化展品。第三展厅共有两件国宝。
第六件国宝 — 青釉提梁倒注瓷壶

一句话概述:找不到壶盖的水壶
位置:第三展厅第七单元“告别帝都”,独立展柜中
特点:耀州窑罕见珍品,壶身没有盖子,水从下方倒注流入
壶底中间有一梅花形注口,注水的时候把壶倒过来,水从母狮子口中流出为盛满。然后再把壶身翻正,壶嘴正常出水而壶底却不漏水。这个其实是利用水面等高的原理。这只壶构造奇特,匠心独运,仅此一件。
详细制作工艺,请参考《国宝档案|倒装壶》
第七件国宝 — 黑釉油滴碗

一句话概述:最低调的国宝
位置:第三展厅第七单元“告别帝都”
特点:建盏鼻祖,如此大口径的,仅此一件。
乌黑的釉面上,有无数个闪着光泽的小圆点,很像晶莹的油滴,非常漂亮。釉层里面的成分被烧而分解产生花纹。而烧成这种油滴成功率极低,必须控制在1100摄氏度的时候才会出现。这个碗,摆着看不出太大名堂。其实它“盛茶闪金光,盛水闪银光”。胎体厚重,是瓷器中的瑰宝。
特设展厅 — 何家村遗宝

参观完第三展厅,常设展厅里的国宝到此结束。下到一楼,西侧地下是何家村遗宝展。这里展出的是1970年代西安何家村出土的一批唐代金银器,共计1000多件,其中精品很多。前文已经提到,该展厅收费30元。此处共四件国宝。
为什么要来看何家村?
论据1. 现在唐朝出土的金银器,大约有一半是何家村贡献的
论据2. 中国古代最美金银器代表作当属唐朝
结论:看何家村遗宝 = 纵览中国古代最美金银器
第八件国宝 — 镶金兽首玛瑙杯

一句话概述:“四不像” 的镇馆之宝
位置:特展前段,西侧墙第一个拐角
特点: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六十四件永远不许出境展览的国宝之一
仔细看看这到底雕刻的到底是什么动物? 其实既不是牛首,也不是羊首。既有羚羊角,又有牛的眼睛。这个“四不像“,之所以被称之为兽首杯,可能是因为是唐朝的工匠听说了远方有这样的器形想象着做出来的,但是又做得不像,最后就变成咱们的兽首了。
中国的玛瑙拇指大小,基本上都是做成小摆件。而这件玛瑙,有矿泉水瓶这么大,应该是外来的贡品。
这种器形来源于希腊,叫来通(rhyton)。它和中国杯子区别在于,我们的杯子在杯口喝水,也就是一般的脚杯。此杯在镶金的部位喝水。饮酒时拿着两边羊角喝,酒会撒下去,酒神尝到了酒,然后就会赐福于大家。此为希腊人祭酒神的做法,是一个绝对的外来文化。来通杯来源于希腊,杯子的样式流传广泛。而大部分出土的来通杯是非常写实的,一看即知是牛是羊是牛(见下图,引自克利夫兰美术馆两尊希腊藏品),和这一件形成鲜明对比。

厉害之处:原料是外来的,文化主题是外来的,但是一看就知道是我们自己的东西,说明我们已经把外来文化转换为自己能够驾驭的工艺了。
第九件国宝 — 鸳鸯莲瓣纹金碗



一句话概述:重达一公斤的金碗国宝
位置:特展前段,独立展柜。盛唐气象馆中也有一件,位于展馆中部的独立展柜之中。
特点:陕历博馆藏的顶级文物
中国古代的金银器主要是陶铸法,主要用于制作青铜器。也就是做个模具,然后把金汁倒进去,然后再拿出来。这种方法的缺点是陶范之间必定会有间隙,而这样的空隙会使得做出来的金银器比较厚重。这个碗不同寻常之处在于它使用了一种名叫捶鍱法的制作技术,由粟特人传入中国。何为捶鍱法?就是打,拿个金坨一遍一遍地打。把金坨砸扁,砸成金片,砸出圆形做出形状,然后再砸出凹凸有致的花纹来。莲瓣纹,其实是一点点砸出来的。用这种技法做出来的成品要比陶铸法的薄。大家可以脑补一下司母戊鼎的厚度。
传统粟特人的金银器凹凸感明显,像浅浮雕一样(见配图)。而这个碗仅仅是做成一个构图,是含蓄的。中国人常讲,“愿作鸳鸯不羡仙”,鸳鸯是我们中国特有的一种纹饰。
为什么唐朝人爱用金碗?这其实来源于一个道教方术的概念。道教是唐朝的国教,唐朝人认为用金银器做食器可长生不老。这个碗虽然是运用了西方的技法,但是已经完全融合到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之中了。
第十件国宝 — 鹦鹉纹提梁银罐


一句话概述:装金龙和宝石的精美祭坛
位置:特展中段
特点:发现罐子时,里面居然还有半罐水?!可见其工艺之严丝合缝。罐子腹部中间錾刻的花丛里,有一只栩栩如生的鹦鹉。且看他勾嘴圆眼,展翅欲飞,连根根羽毛都看得清楚。在鹦鹉的周围又有大朵的团花,好像鹦鹉展翅在花团之中。
鹦鹉是唐代皇家喜爱的鸟类。据记载,这些漂亮的鹦鹉大多是产自南亚和东南亚,当时主要是做为贡品送进皇宫。新唐书记载,有一次,新送来的五色鹦鹉和旁边的白鹦鹉说,“好冷啊好冷啊”,为此唐太宗听到后还特意下诏把这只聪明的鸟送回国了。
厉害之处:据何家村考古队戴应新说,出土时罐子有一半水,水里养着玉石,水上飘着一层金箔,金箔上发现了12只精致小巧的走龙。学界推测, 这可能是在仿效道教的“投龙仪式”,而这个罐子有可能就是祭坛。不过这种说法尚未定论。
第十一件国宝 —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一句话概述:会跳舞的马与衰落的大唐
位置:何家村专题展中段北侧
特点:中国首批六十四件永远不许出境展览的国宝之一,造型采用契丹皮囊的样式。
银壶两面各有一只口衔杯、蹲坐着的“舞马”。传说唐玄宗李隆基时宫中曾驯养几百匹马,每年皇帝生日时,马儿们穿着镶着金银珠宝的绫罗绸缎随着音乐起舞,至高潮时,领头的马还会口衔酒杯,为皇帝祝寿,玄宗非常喜欢。马喝到酒,也会醉,但是醉而有度。古诗写到, “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
当时有很多人羡慕,比如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安禄山就很羡慕。安禄山每天跟着玄宗这儿混,跟杨贵妃这儿当干儿子,所以对唐朝这一套啊很熟悉,很了解,很羡慕。在发动安史之乱之后,安禄山把舞马俘虏到北京去。后来叛军发生内斗,这批舞马流落到安禄山手下一个叫田承嗣的手里去了。这个人是个乡巴佬,没见过世面。有一次宴会,不了心奏起了舞马熟悉的乐曲,这些马就条件反射开始跳舞了。然后他一看,还以为这个马疯了,所以就叫士兵去打这个马。可是越打这个马,马还以为自己跳得不好,就越跳得欢实,最后就把这个马给打死了,从此就失传了。仿佛这也象征着,唐王朝,已由盛转衰了。
特设展厅 - 唐代壁画珍宝馆

唐代墓葬壁画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独具特色的珍贵藏品,共有20多座唐墓的壁画近600幅精品。这些壁画气势恢宏、画技高超,令人叹为观止。更重要的是,其中的不少壁画是直接从唐墓里面截取下来,整块墙体转移到博物馆中的。其中《客使图》、《马球图》、《狩猎出行图》、《阙楼|仪仗图》、《宫女图》这5组图被国家定为国宝级文物。
第十二件国宝 - 客使图

一句话概述:唐朝官员接见外国使节
出土:章怀太子墓
特点:此为唐墓壁画中章怀太子墓仅现,这幅场景描绘的是外国使节会见太子前由唐朝的外交机构—鸿胪寺的官员引导进入的紧张一刻,栩栩如生的表现出章怀太子李贤生前监国理政的景象。
壁画上的左边三位唐朝官员,穿着初唐时的朝服,头戴介帻,外加漆纱笼冠,身着阔袖红袍,白裙曳地,腰悬绶带,足蹬歧头履,气度沉稳,雍容自若。手中执有笏板,神情肃穆,面面相对,似乎正在商谈事宜。另外三人为异域使者,他们拱手躬身,毕恭毕敬。
第十三件国宝 - 马球图

一句话概述:打马球是大唐最流行的运动
出土:章怀太子墓
特点:动静结合,画工技巧高超,展示唐代人们喜爱的马球运动
马球运动发源于波斯(今伊朗),古称“波斯球”或“波罗球”。唐初,在李世民的倡导下。风靡全国。《打马球图》绘有20匹“细尾扎结”的各色骏马,骑士均穿白色或褐色窄袖袍,脚蹬黑靴。头戴幞头。他们一律为左手执缰,右手执偃月形鞠杖,整个比赛场面精彩激烈,是难得的一流壁画作品。
第十四件国宝 - 狩猎出行图

一句话概述:太子驰聘狩猎
出土:章怀太子墓
特点:生动再现皇家狩猎场景
章怀太子墓内的狩猎出行图,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由自在、驰骋猎场的感觉。可现实中的章怀太子,却是遭到生母武则天的猜忌,最终流放,受逼自尽。这样的画作,不知是否也体现出希望太子能在另一个世界,不受拘束,自由快乐地生活呢?
第十五件国宝 - 《阙楼|仪仗图》


一句话概述:大唐宫殿建筑的第一手资料
出土:懿德太子墓
特点:研究唐代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再现了“天子大朝”时的场景
相传懿德太子李重润和永泰公主李仙蕙在私底下议论武则天的男宠问题,并表达了不满之情。 此事被奶奶武则天得知,于是下令将他们毙于杖下。唐中宗李显继位后,为了缅怀自己的儿女,追封李重润为“懿德太子”,追封李仙蕙为“永泰公主”,并且特许他们的坟墓尊称为“陵”,规格与帝王等同。
这个阙楼非同一般,它是三出阙,是等级最高的一种礼制性建筑,只有皇帝才可以享用,它往往也是帝王居所的标示性建筑。中宗缅怀自己的儿子,希望让他在虚拟的皇宫里,享受着他未曾实现的皇帝梦。
时至今日,仍然可以在大明宫和乾陵看到阙楼的基台。
第十六件国宝 - 宫女图

一句话概述:秘藏中国古代第一美女
出土:永泰公主墓
特点:完美反映出唐代宫廷女子形象画中有9个年轻女孩,服装发式各异,手中拿着不同的器物。有的似乎在悄声细语,有的似乎在点头赞许,或许他们正在去侍奉主人的路上。其中第六位捧杯的少女,婀娜多姿,呈反“S”形。在日本学者吉田圭一郎眼中,她是唐代第一美人。郭沫若称她为“东方维纳斯”。
唐墓壁画虽然都藏于博物馆,但是我还是推荐看官们到乾陵实地造访,会对墓画有更深的感触。
各位看官,国宝就看到这里了。余下的还有旟(yú)鼎(在仓库里,没有对外展出)、三彩载乐骆驼俑(外展中)。之后,我还会做一份陕历博和法门寺现展出藏品的重点文物大梳理,敬请期待。
声明:本文所附图片均来源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官方网站,或网络,若有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本文部分选材来源于“小王家的杂记”,大家有兴趣可关注他家的公众号,感谢!
Kommentare